北京建网站公司 网站设计 北京企业网站制作
从大家族到小家庭,我们更自由了吗? | 品牌新事
文 / 野马先生
一直以来,中国人普遍更重视家庭、亲情,崇尚“家和万事兴”的生活理念。但日常生活中,我们更易感知的中国家庭却是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。
近些年来,随着文学、影视作品等呈现,原生家庭开始成为热词,被广泛讨论。接纳、和解还是逃离,仿佛成了每个年轻人要抉择的问题。
在最近的热播剧《流金岁月》中,有这样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。一辈子不工作只知炒股、靠啃老度日的蒋爸爸最终跟女儿有这么一席谈话,他说“在任何家庭里,它都不全好,也不全坏,我们能力不足,我们连自己的毛病都照顾不过来,就疏忽了对你的照顾。你现在落落大方,那都是家里从小给你的自信。”南孙听完,终于流泪释然。
好的坏的,其实都是家庭赋予我们的。当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带来的苦与痛时,不可否认,中国式的、没有明显“边界感”的家庭模式,也给了我们安全感。而这种安全感在如今的疫情背景中弥足珍贵,也让每一个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家。
经历过个人主义崛起的逃离后,中国家庭正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归。
逃离
家族是过去社会的基本单位,决定了每个人的身份和与文化认同。
不像今天的独门独户,传统家族往往是世世代代住在一起,形成规模庞大的共同体。
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,应是唐宋时期的陈氏一族。据说,陈氏聚族而居长达三百余年,最巅峰的时候,家族有三千九百多口人,十五代同堂,号称“天下第一义门”。
除了规模大,传统家族还十分重视长幼尊卑,家训族规。在陈家,每顿开饭,同桌只要一人没到,就不开席,连陈家的狗也是如此,因而还有“一犬不至,百犬不食”的传奇。
在这样的大家族里,每个人都能获得安全感,但也失去了个人的自由。
正因为此,逃离家族和家乡,寻找自己的个人空间,成为近代青年觉醒后的第一件事。
过去一个多世纪,家庭演化的一大趋势,正是从“大家族”分裂成更多的“小家庭”,即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子女构成的家庭,也被称为“三口之家”。
但问题是,逃离之后,我们真的更自由了吗?
回归
小家庭继续发展会怎样?美国家庭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考。
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,美国小家庭就已成为社会主流,时至今日,小家庭现状却不容乐观。
统计显示,今天美国成年人有近一半是单身,不愿结婚成为社会难题,哪怕结婚了,家庭关系似乎也很难维系,这从高达45%的离婚率就可见一斑。
即便维系住了,小家庭还会再变得“更小”,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、养宠物甚于养小孩、子女成年后与父母分居……这都在显示美国小家庭正在瓦解的事实。
为什么会如此呢?《大西洋月刊》上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两个原因:
第一,个人主义对家庭稳定性的冲击。美国人大多向往个人主义,在他们看来,不应为了家庭,而失去个人的自由,放弃自身的价值实现。这对于个人成长固然是好的选择,但当大家都不愿为家庭让步和妥协的时候,家庭的稳定性就遭到了挑战。
第二,小家庭缺少缓冲带。在大家庭里,一旦个人遇到困难,都是集体一起解决,哪怕夫妻吵架了还有人劝架,但在小家庭里,就缺少类似的缓冲带。
这虽然讲的是美国家庭的现象,但并非与我们无关,年轻人出走大城市、单身贵族、离婚率高企……不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么?
去年,危机袭来,在这场逃离家庭的过程中,疫情宛如一枚暂停键,让每一个人被迫停下来,开始反思个人自由与家庭的关系。
这极大激发出我们原本对家庭、亲情的重视,于是,一场关于家庭的回归正在发生。
重构
借由疫情,我们不再盲目出走,而是开始探索家庭结构的新模式。
今天,在我们身边正出现一种新式的养老社区,他们以家庭为中心,就像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,几代人住在一起。
大家既有自己独立的私人空间,又有公共交流的庭院,而不是像传统的养老社区一样,强行割裂几代人。
尽管这发生在养老社区,但也显现出小家庭正在重构的迹象。
下一页
|